最近掀起一波RB潮,
開始有人注意起Fitting的問題,
所以記錄一下自己的心得,
以下說法毫無科學根據,
純粹個人杜撰,僅供參考,勿奉為圭臬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RB的Fitting個人認為可以粗略分為兩取向、三階段。
■兩取向
1. 舒適
請減少把手與坐墊的落差,甚至可以調為把手高過坐墊,
不用趴著騎,如此一來對於腰部、手部、脖子的受力小,
目的為調整至身體各部位受力最小、最舒適的騎乘姿勢,
但一樣可以享受公路車車架高效率的傳動性能,
所以提高踩踏效率依舊是舒適取向的調整重點。
2. 競賽
自行車面對的阻力可簡化區分成兩種「風阻」、「重力」
(在這裡我們忽略器材的阻力)
重力可以視為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,
風阻可以想辦法減低,
但重力沒辦法減低,
在不討論車重、還有輪胎抓地力對摩擦力的影響下,
對付重力最好的辦法是讓你的腳部迴轉更有效率。
所以競賽取向的fitting只有兩個目的,
降低風阻以及提高效率。
■三階段
1. 基礎調整:
調整的重點在卡片的位置、曲柄長短、坐管高低跟坐墊前後相對位置,
一開始以一般fitting文獻提供的建議值為最初的調整依據。
2. 感受:
完成階段一之後,對於剛開始騎乘公路車的人而言,
請先忽略腰、脖子、手腕、還有肩膀酸痛的問題,
因為此時上述的不適感有80%的機率是因為肌肉還沒長出來,
先將坐墊調至水平,
去感受你現在的坐墊應該坐在什麼位置,
這張坐墊的甜蜜點在哪,
將注意力集中在臀部還有膝蓋,
去感受屁股是否會痛?痛的原因是什麼?
會不會覺得膝蓋容易酸?
踩踏使不上力?原因是什麼?
腳的踩踏是否順暢?
踏板是否要往前一點?還是往後一點?
坐管是否要再高一點?還是低一點?
3. 微調:
在經過第二階段的感受之後,
剛開始以5mm為調整單位,
慢慢縮小範圍至2mm為調整單位,
針對階段一調整的重點反覆調整感受再調整,
每次調整都必須將設定記下,
並且調整後以30km距離為騎乘單位。
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2 回應:
〝目的為調整至身體各部位受力最小、最舒適的騎乘姿勢〞
光看我們公路車裝11-34T飛輪,就知道這個才是我們要的
至於效率,要在這個前提之下講求
是的!
雖然公路車是為了競速而生,
我認為不見得騎公路車的人都想要騎得那麼辛苦,
雖然會多一點風阻,
卻可以換得更舒適的騎乘,
讓你舒服地騎更久更遠,
不同的使用目的,
必然要有不同的Fitting。
張貼留言